{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北旅之星 - 

KOWA8x22、10x22初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6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价格简直割肉!kowa定价莫非只参考霓虹国的收入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卡嘻嘻 发表于 2016-10-26 11:01
反正镜头领域,德系堕落了。不思进取不说,价格是逐年涨,真是打造自己的玄学加信仰的王国去了。加个自动 ...

机械德头可以做到完美

加上电子就另一回事了吧

数字时代,软件优化亦很重要


上个月有幸和一位大师级摄影人共进晚餐

席间谈到关于镜头的问题

数码时代,德镜在缺乏机身和软件优化支持的条件下确实没什么竞争力

价格高企,“自动化程度”低,变焦头少


日镜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毫无疑问的领先德国老师

设计上经常采用复杂设计优化光学系统,然后再以复杂的软件算法优化镜头成像的固有缺陷

功能上做得更便于使用也更完善,实际效果也是很好

德国人几乎没有自己的机身和软件系统,光学上基本靠走极端,必然的吃亏

表面上看徕卡、蔡司、施耐德、罗敦斯德等厂商都在和日本厂家合作

但有些方面,大家还是一直各自营建壁垒

那才是能领长期饭票的本事


再举个例子简单说

日镜如果在光学基础上领先德镜,就不会在那多索尼、松下产品上贴蔡司、徕卡的标了

每一个标都是一分钱啊,还有大和民族的自尊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xli028 发表于 2016-10-26 11:24
这价格简直割肉!kowa定价莫非只参考霓虹国的收入水平

在全球任何地方这都不是面向普通用户的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卡卡嘻嘻 于 2016-10-26 11:38 编辑
神经过的国度 发表于 2016-10-26 11:25
在全球任何地方这都不是面向普通用户的产品


从我个人使用过的蔡司,徕卡动辄几万元的定焦头来说。一句话,不值这个价。我自己曾因为镜头问题联系过徕卡,人家对价格高昂的原因归结于手动装配,人工检验带来的高成本。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卡嘻嘻 发表于 2016-10-26 11:35
从我个人使用过的蔡司,徕卡动辄几万元的定焦头来说。一句话,不值这个价。我自己曾因为镜头问题联系过 ...

虽然不值,但依然卖得还行不是么

呵呵


高端产品日镜光学上要差一些,但是经过前期和后期修正以后

基本可以忽视差距了

主流产品光学性能差距实际更加不大


手工装配这个事情就是容易导致偏差的

但是德镜价格太贵走不上量啊

想要实现更大程度自动化装配也不现实

就是这样在矛盾中生存吧


至少德镜存在的意义还有

一是顶级的光学

二是市场上的竞争

没了德镜,日镜必然的涨价而且更新速度放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合影上看似乎Zeiss FL的体积最为小巧、不知道视场表现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合拢后的样子也比CL的好看。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卡嘻嘻 发表于 2016-10-26 11:01
反正镜头领域,德系堕落了。不思进取不说,价格是逐年涨,真是打造自己的玄学加信仰的王国去了。加个自动 ...

是不是做镜头的都是老爷爷级别的工人,他们人工贵,请不起新的,还不能裁旧的,工资倒是要年年涨,所以东西越来越贵。。。。至于自动么。。。自动是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比了一下,CL的亮度,色彩和那种通透感要更好,至于视野,我觉着无所谓,CL的边缘也不差,色差可以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shscopfan 发表于 2016-10-26 12:56
是不是做镜头的都是老爷爷级别的工人,他们人工贵,请不起新的,还不能裁旧的,工资倒是要年年涨,所以东 ...

自动对焦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RQB 发表于 2016-10-26 12:18
从合影上看似乎Zeiss FL的体积最为小巧、不知道视场表现如何。

这支蔡司FL是8x20的,不是10x25的,没有可比性,实际上最小巧的是徕卡8x20BL、BR,可惜手里当时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老刘的评测里面说到,此镜拥有目前袖珍镜里面最大19.5mm的目镜,131米/千米的大视场,15mm的出瞳距离,最出色的三级旋升眼罩,这镜子的观看舒适度应该很不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马爱母鸡 发表于 2016-10-26 13:35
看老刘的评测里面说到,此镜拥有目前袖珍镜里面最大19.5mm的目镜,131米/千米的大视场,15mm的出瞳距离,最 ...

有的人觉得舒适度和握持感以及握持的稳定性有关,有的人觉得小镜子太轻,容易抖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卡嘻嘻 发表于 2016-10-26 14:53
有的人觉得舒适度和握持感以及握持的稳定性有关,有的人觉得小镜子太轻,容易抖动

我觉得观测舒适度和出瞳直径联系紧密,我这样的大口径党第一次使用HABICHT830时觉得眼睛很累 很较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SCOUT-SNIPER 发表于 2016-10-26 14:55
我觉得观测舒适度和出瞳直径联系紧密,我这样的大口径党第一次使用HABICHT830时觉得眼睛很累 很较劲

25X150最舒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必要那么大口径,出瞳直径大于4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棱丝 于 2016-10-26 15:17 编辑
SCOUT-SNIPER 发表于 2016-10-26 14:55
我觉得观测舒适度和出瞳直径联系紧密,我这样的大口径党第一次使用HABICHT830时觉得眼睛很累 很较劲


出瞳-瞳孔的横向对接精度才是接目舒适性的关键,不在于物镜口径。俺的熊猫4*22WA, 就望起来很舒服。

出瞳太小的话,出瞳射出的几亿亿个光束,每个光束的主光线都不容易恰好穿过晶状体的光心,那么,像在视网膜上频繁地上下振动。为了减小振动,就只好秉住呼吸。所以,出瞳小望起来难受啊。
出瞳大时,即使出瞳上下振动,但总有一根光线自动充当主光线而穿过晶状体的光心,所以,视网膜上的像不动。

注释:透镜特性之一就是“穿过光心的光线不偏折、走直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主席尝了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能否放入衬衫口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本坛有人尝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