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年前在坛子里发了一贴,不想引的不少DX热情的跟贴,闷不回帖理不端,然此事说来话长,索性重开一贴,回馈热心跟贴的DX。闲话少说,下面言归正传。
感谢我党的宣传机器发明了“痴迷者”这样一个如此传神贴切的词汇来,本蟀-便是一个望远镜的痴迷者。若说这痴迷从何时算起大概从幼年明白事儿便开始了。儿时象每一个男孩儿一样都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儿,现在叫战争片儿,一有电影儿就先问大人是不是打仗的。战争片儿里除了机枪大炮、飞机坦克外最吸引本蟀的就是望远镜这个神奇的玩意儿了。眼前一举远处山川人物尽收眼底,原本平淡无奇的景物在密位分化线的映衬下变得是如此让人心悸,好似一股电流涌遍全身。从此便让人一直魂牵梦绕,但那时确并不敢奢望有朝一日也会拥有一副真正的军用望远镜。当然,有时电影儿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时也会给幼年无知的小痴迷者以误导,将望远镜的功能夸大、神奇化了。屁儒说经典老片儿《渡江侦察计》影片一开始便是侦察连长李春林和侦察员小马儿隐蔽在长江北岸的芦苇荡里用大概是蔡六或是蔡八观察南岸,透过望远镜但见长江南岸的渔村浓烟滚滚,恶霸地主候登科正带着保安队烧杀抢掠,一派凄惨景象。“连长,你看!敌人把江南糟蹋成什么样了?”小马儿愤愤道。“小马儿,记住这阶级的仇恨,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去”。李春林面色凝重。当时本蟀虽然还是一个小屁孩儿,长江多宽也没个概念,更不知长江是神州第一大江河,可是从电影儿上看可也是够宽的,望远镜竟如此神奇不亚于隔山打牛的神功,所以本蟀认定但凡是极目所见之处千里镜一照便可明察秋毫,这一错误的观念便固执的久久扎根于头脑当中。让本蟀最羡慕的其实还是一些电影儿场景中站在由圆木构筑的前沿指挥所里首长站在观察口前手执的蔡50,硕大的镜头、粗大的镜身相信功能一定会更加强劲。
对于当时家长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收入来说儿童望远镜也算是稀罕之物了,军用望远镜在计划经济时期普通人更是无缘得见的,那时的儿童望远镜是伽利略式的非光学玻璃的镜片儿,五颜六色的塑料外壳儿,一条塑料的挂带,饶是如此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家境略好的小孩儿家才有,玩儿打仗时真有点儿“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感不从”的架势了,每当猴儿献宝时总是众孩儿的争抢对象,待得轮到手中便把玩摩挲不已,眼前一望,虽然不像电影儿上是个二圆相交的视野(电影儿及小人儿书的另一误导),且倍率也不高,但本蟀认为那是军用望远镜的专利,儿童望远镜如何能比。六岁时父亲也给本蟀买了本蟀的第一个望远镜,儿童专用自不待言,而且还是个单筒儿的,但仍是本蟀的至宝,一段时间上基本是镜不离手,可是天妒珍物,没多久此镜便在一外号儿“大冬瓜”的蠢蛋手里损毁了,物镜被摔成两瓣儿,伤心的本蟀哭天抹泪回家哭诉,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啊!
某次从照片儿还是宣传画上忽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原来所谓军用望远镜的目镜、物镜竟然不在一条直线上,和儿童望远镜大大的不同,虽然那时还不知光是直线传播的定律,可是竟然能从不是一条直线的筒子望出去,令本蟀百思不得其解,为此郁郁许久,后来一次在别人家乱翻,偶然在一本儿书里看到一张双筒望远镜的光路图,当时虽不识字,但图还是浅显易懂的,由此顿悟。本蟀的第二个望远镜是动手自制的,说来话长, 1984 年适逢哈雷慧星回归,全国掀起了一股观测哈雷慧星热潮,本蟀在另一个外号“周扒皮”(照说周是大姓,可偏偏从兔儿所到上学,班上再没有第二个姓周的,这“周扒皮”的外号儿真是舍此其谁了)的小痴迷者的鼓动下花两、三块大洋在常州一个什么科教仪器公司各买了一组开普勒式放大倍率 15 倍的天文望远镜镜片儿,自制镜身内外筒遮光罩皆以图纸卷成,内涂碳素墨汁消光,待组装完毕,抑制着激动的心情试看,虽是倒影且光轴不正,成像效果会令坛子里的镜友呕吐不已,但观测效果已令当时的本蟀欣喜不已,每每看的头晕眼花方才罢手,此后便长持此利器攀上楼顶扫射狙击天上地下任何感兴趣的物事,真是其乐融融也。此镜伴本蟀时间甚久,直到目镜不慎遗失、物镜不慎跌得粉碎。令人遗撼的是那个当年曾无数次的对本蟀誓言旦旦道:“等我长大有了钱,我一定要¥$%&*@!$#.....”的小痴迷者 ,不想曾几何时他确沉沦堕落了,工作之后也未见他¥$%&*@!$#..... 被本蟀问急了竟然无耻的向本蟀展示出一件地摊儿货,还得本蟀让给他上了堂有关地摊儿货的入门儿课,好一个伤镜友,痛心呀!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等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市面上望远镜也是鲜有销售,军用望远镜更是连根毛儿都见不着,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少价格也较高,屁儒日本的樱花,镜盒上还写着什么昼夜兼用的鸟话,闹得本蟀开始还以为是带夜视功能的呢,而且价格不菲,国产的有几款熊猫牌儿望远镜,其中一种中调焦轮为板式的,很是少见,曾出现在电影儿《疯狂的代价》里,常戎手中的该镜和刑警老赵的62或蔡在剧情里起了关键作用,记得当时这款熊猫价格大概是800块左右大洋,可望不可及。待得苏联解体,俄镜才给国内望远镜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但只有得边贸之地利的镜友方可受此惠泽,广大内陆地区的镜友确还不易得见正宗俄镜,由此给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大批冒充俄镜的红头儿苍蝇充斥街头,严重毒化了市场,误导了民众,并且至今遗毒未散,甚至有些正规军刊也时常为其刊登广告,甚是遗憾,荒唐的是每每还常和北旅的广告并列刊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每当本蟀认识的人欲
购此种仿冒俄镜时本蟀总是会不厌其烦的给他们上基础课,并且大力推介北旅。
本蟀是在93年得到了本蟀的第一副真正的双筒望远镜,那是本蟀在东北的一个叔伯兄弟借地利之便送本蟀了一副苏制BERKUT 15x50 民用望远镜,该镜粗大结实光学性能良好,除部分零件为工程塑料外全金属镜身结构,是入门的佳选,就是外出携带不便。但是作为一个军事发烧友来说拥有一副真正的军用望远镜是多年的夙求,此等民镜还远远不能熄灭心中对真正军镜思念的欲火,想必这也是广大军迷镜友难解的军镜情结。国内的广大镜友迎来真正的春天还是老刘北旅的横空出世,刚开始可能部分镜友对北旅还是心存疑虑,但公道自在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旅成了镜友的乐园,老刘也与时俱进借互联网之便利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望远镜网站,基本上将全国星散各处的镜友一网打尽。本蟀的第一个副军用望远镜就是在老刘那买的,当时买的是20x60高倍型,呵呵呵。。。。看来本蟀是一个有高倍情结的烧友,先电话跟老刘聊了聊,感觉老刘人挺实在,没有商人那种虚滑,所以很痛快的就买下了,待收到邮包,厚重结实的木箱,小心仔细的防震措施又再一次感受到了老刘的实在。老刘说的没错,此镜并不适合手持观测,如无依托则晃动剧烈,最好装在支架上观测,年底又在老刘那儿看上了10x40双调特测型,460大洋,虽说比现在的贵了些,但配了个红戎内衬黑色真皮皮盒,一条真皮挂带一个塑料目镜盖儿,该镜一反苏制望远镜粗犷豪放的风格,外形小巧纤细,做工精细,视场大且清晰稳定,特测曲线简捷实用,成像效果远好于本蟀的其他俄镜,倍率适中,携带方便,是日常使用之佳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高烧稍退,便一直在坛子里潜水,偶尔冒个泡儿,下一步如何并无具体的打算。
到了2003年初又想再上一个全十或16x50测距型,经反复权衡考量决定拿下16x50测距型,两周后到货,不同的是木箱包装变成了纸箱,不知是不是因木材不易获取还是怎地,但包装依然仔细可靠,没有任何问题,取出镜子,一贯的苏制粗犷厚重的风格,双手持握时手感非常好,观测效果在高倍镜里算是相当不错的,美中不足的是左物镜镜头内侧有一条及难察觉的比头发丝儿还细的小划痕,但并不影响成像。后来从老刘处了解到此类小毛病在俄镜中较为常见,看来在苏联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细微之处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还是不太注意。
说实话,拿了16x50后,近期内本不再有什么打算了,但还是那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说来还得感谢小菜儿在坛子里经常为大家热心的提供各种信息,大概在四、五月份据小菜儿提供的信息又动了收62观红的念头儿,恰巧本蟀在南京有一同学,先跟戎老电话联系了几次,便劳同学跑了一趟,本蟀的同学是个门外汉,所以只能在电话里大概告知几个需注意的如外观品像、中轴、调焦转动润泽顺畅、成像清晰等事项。待拿到托人带回的62,从以上几点来看本蟀是非常满意的,真不愧是一款经典的军用望远镜,只不过在摘掉眼镜儿用裸眼观察时,右眼调焦至极限也无法得到清晰的成像,这在本蟀有的苏制望远镜时是不曾发生过的,不知何故。碰巧本蟀8月份赴宁公干,专程跑了趟中山电子城,老戎六十来岁的年纪,看着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老,也不像本蟀想象的像南方商贩那样富于机敏变通,待得久了方才明白此种并非个别现象,从某种角度上讲南京人真是外国人的名字:SB.罗伯茨。老戎的柜台主要是经营数字摄像头等业务,望远镜大概只是兼营,也真难为本蟀的同学,为本蟀所挑选的竟是从各方面来说最好的,从其他大概还剩下5、6个62来看,都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令本蟀不太满意的地方。在老戎那儿还第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的95镜,比本蟀想象的要大,从外观上看制造工艺较为粗糙,感觉甚至还不如62精细,不知其他厂的95是否也是如此,左右目镜调焦感觉非常紧、滞涩,难道是因为内充高压氮气所致?但光学性能极好,成像基本无可挑剔,若是小巧一些,倒是日常用镜的佳选。 至此本蟀已拥有从低倍到高倍的苏制15x50/20x60/10x40特测/16x50测距/国产早期型62观红 5副望远镜,想着差不多可以收手了。
到了年底时想着上个数字相机,抽空跑了趟照相器材商城,数字相机没买到倒是意外在一个修理点儿发现了一个江字62和八一蔡15x50,江字62据说一直存放部队库里从未用过,从外观、镜片儿基本上是全新的,成像和本蟀的老62观红差不多,坛子里的不少有62的DX都说62存在偏黄或严重的偏黄现象,可是本蟀这两款62确基本感觉不出来,不知何故?(注:本蟀并非色盲)坛子里不少DX都有江62的品评介绍,在这儿大概说说八一蔡15x50,从外观上看大概有8、9成儿新,50口径镜子的经典外形,持握手感极佳,所以成为很多50口径军镜外形的范本,镜片儿基本上全新,淡蓝色镀膜,光学性能良好,带测距密位线,但出瞳距较短,带眼镜儿观测时视野较小,观测时如无依托,则晃动严重,影响观测,感觉不如苏制16x50测距型,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是几十年前的镜子了,新品在技术上的进步也是必然的。其实说实话本蟀不太喜欢苏制倒T简化型测距密位线,虽然减少了密位线对观测的影响,但本蟀还是更喜欢未经简化带数字标注的十字型密位线,早先本蟀受误导曾固执的认定只有带密位分化线的才是军用望远镜,虽然后来也知道并非所有军镜都带密位线,可依然喜欢带传统十字密位分化线的军镜,军味儿更浓些,不知坛子里的DX以为如何?经仔细查看,以前一贴的价格拿下,不过不带镜盒,还得自行另配。可是心里有些没底儿,所以在坛子里发了一贴,不想反应热烈,这才有了本文,文中所提其他镜子坛子里多有其他DX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在赘言。
若从使用角度说一个人绝对不需要这么多望远镜,是为收藏?还是因早年所受一穷二白的刺激和长期饱受两手空空的煎熬一挨条件许可便如此变态,想来可能潜意识里是对童年心里的一种补偿或是还愿吧!屁儒说本蟀时常想象若是小时候拥有个现在藏品中的随便一个,还不得乐颠馅儿了!不知坛子里的其他DX又是怎么一种心态?
以下是本蟀的收藏,欢迎各位DX品评。
抱歉,受100K限制,其他图片无法上传,请见谅!
一个望远镜痴迷者的告白
一个望远镜痴迷者的告白
一个望远镜痴迷者的告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