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迁晥后物理实验建设之我见我作
科大迁晥后物理实验建设之我见我作--李志超,2007-12-2
(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校庆新编《校史》所作)
我于1974年2月春节刚过调来科大物理系,加入激光专业工作。此前我在北大物理系激光专业,正面对工农兵学员教实验课,为他们创制了几项新的教学实验,都带到科大来了。至今在国内大学流传行用的,有“红宝石吸收光谱”“氦氖激光器的制备和测量”等。那年一开学,夏宇兴同我一起把原来物教的十台迈克尔孙干涉仪摆开调试。开始他说,这仪器很难调好,准备干通宵。我用了不到两小时全部调出白光条纹,并教会夏宇兴技术窍门。说它难,实际是理论上概念不清,靠瞎摸自然不行。其实一切科学实验无不如此。
除了担任课堂教学的几个教员,当时物理系的很多元老人物都是自从来校就办实验课的,所以都是搞实验的,科研也是以实验为主。这是当时科大的一项特点,到了1990年代就不敢再说这个话了,提职以论文数目为首,光搞实验的不行。
我在那第一个学期参加王宝成领导的气体激光组,他们正在做氮分子激光器。所用高电压脉冲放电技术正是我之所长——我在1961-1962年带蒋筑英作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就是“模拟受控热核反应脉冲放电时间展开光谱”。氮激光器很快就做成了,接着就用它激发液体染料激光。郭光灿苦于找不到石英柱透镜,找外协加工也没人干。我查了有机玻璃透射光谱,知道氮分子激光可以透过有机玻璃。就用7厘米直径的有机玻璃棒锯下一片柱透镜毛坯,用牙膏抛光锯过的平面做成一片柱透镜。赶上国庆要献礼,全校各实验室都准备自己的东西。革委会领导在钱志道同志率领下依次巡视(当时全校也就是有限几项,两三小时就看完了)。我们把还没有柱透镜不出光的染料激光器摆在行政楼(今出版社所在楼)西头门外,等待领导检阅。此时,我把刚做好的有机玻璃柱透镜用橡皮泥固定在所需位置,开动氮分子激光器,略加调整,哈!黄绿色的染料激光出现了。大家欢呼雀跃。不一会钱志道一行领导莅临,正赶上看见新出炉的一个大成果。此后我又在夏钟林协助下拍出染料激光的光谱。这项成果获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但发表文章没有让我署名)。
1975年,伍小平找钱临照指导她的散斑研究,钱老(钱临照)推荐我去。我对他们的光学部分提供咨询服务。1977年10月1日,国庆节放假没有活动,校园里寂静无人。上午我在图书馆门前遇见伍小平,她拿着一本外文杂志,问我其中一篇荷兰人的文章,怀疑其中的散斑运动公式不对。我当时指出,按我的经验,第三个式子Δρo+Δρi=0肯定错了,应该与透镜成像公式一致,是Δ(1/ρo)+Δ(1/ρi)=0 。(另外两个式子是关于角度的,在几何光学里没有,是波成像的必要内容)她马上回去推导泛函微分式,得出的级数展开式确实是荷兰人那样。我告诉她,那是一级项,是不变的常数,变量项是下面的二级小项,正是我所说的。她又回去做实验,果然是我所说的结果。于是写成文章,得了1979-1980年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是文革后我校首次得大奖。这项成果的意义,除了他们力学界关心的光力学方法外,很重要的是:以最简约的形式给出广义成像公式,是透镜、反射镜、光栅、波带片、全息片、以至散斑等包括光波及一切波成像的普遍公式,应是波成像理论的重大成果。此后钱老要求我为英文词speckle取个中文译名,我想了三天,想出“散斑”,今已成为通用光学术语名词。后来,王宝成、姚昆研制散斑检眼仪,其原理只有用这套公式解说最为简洁明了。
。 |
|